5500团购网站千团大战的何处何从
文章类别:战略管理培训发布时间:2011年9月12日点击量:
5500团购网站千团大战的何处何从
国内团购网站的增长速度让人始料不及。有人惊叹团购的魅力,称“绝对不亚于Web2.0及SNS进入中国的盛世壮景”,但也有人讽喻,“这是互联网创业迄今为止最具戏剧性和泡沫化的行业”。短短18月时间,国内的草根大军乘借着团购鼻祖美国Groupon的一夜春风,如那千树万树梨花次第开放。
“野蛮生长”、“无序竞争”、“挖角黑幕”、“疯狂广告”、“烧钱无度”、“赚了吆喝输了业绩”已成为中国团购网站鲜明的产业图谱。“岂止一个乱字了得”。根据中国互联网监测研究权威机构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抽样调查,截止8月,中国团购企业已超过5500家,近18个月里,平均每天新冒出10家,但亦有同等数量的团购网站走向灭亡,市场酣战程度可见一斑。
5500团购网站现状
市场竞争中有一个二元法则,即未来在多个行业都只会存在一个双寡头。最新出台的《2011上半年中国网络团购用户调查报告》犹如一瓢冷水,浇灭了更多进驻团购江湖的大佬们的雄心。
乱花渐欲迷人眼,随着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即使拥有强烈基因复制的能力,中国的团购网站如今面临的更多的,是同质化严重的产业环境下如何定位和生存下去的问题。能否繁衍出个性化的商业模式,在“千团大战”的背后,“融资—烧钱扩张—再融资”的资本循环,是否会变成行业的“生死劫”?
根据艾瑞咨询6月公布的团购网站排行榜,中国团购网站用户月度总访问次数达20.8亿次,较5月环比上升2.8%。位居榜首的是淘宝聚划算,拉手网和美团网排名紧随其后,日均覆盖人数分别达1071万人、628万人,470万人。
百舸争流的“吃螃蟹者”,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年轻、新颖、社交化、相信“抱团”产业迸发的微经济力量。还有一个事实是,团购的商业模式是绝对的“轻资产经营型”。在销售的前端,只需做好SNS、Email、论坛的宣传推广服务,而无需后端消耗大量库存及物流成本的支撑。
无论是垂直的行业团购,还是地域团购,对于来势汹汹的团购潮,消费者心中有太多的爱恨交加。在CPI高企的经济大局中,团购无形传播了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造就商家、消费者、团购网站的三方共赢,原是行业模式的最大希冀。
轻资产经营赋予企业更多的灵活性,但是却无法零库存、零物流的电子商务平台,在产品供应链控制风险上很被动。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团购行业已经成为今年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拼速度、拼规模、拼服务,拼到底仍是资本的游戏
在很多专家和玩家眼中,团购没有太多技术含量,门槛很低,颇有空手套白狼的意味。但同时也是极具价值的商业实践,易凯资本CEO王冉在博客中直言,99%的团购网站将死掉。
“‘千团大战’之后,能够存活下来的团购网站也就10家左右。”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其博客中这样写。
拼速度、拼规模、拼服务,团购拼到底,仍是资本的游戏。以高朋网为警戒,尽管身上流淌着Groupon与腾讯组合的血液,但高朋网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坦途。“高朋注定要为在中国的急速扩张付出代价”,据不完全统计,高朋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曾放言3个月要将队伍扩张至3000人,如今已经遣散了多达1/3的员工,关闭了50%-80%的中国办事处。
团购面临的资金压力让企业阵营不得不退缩,根据Marbridge咨询的数据,高朋每个月花1500万元人民币在谷歌和百度的广告上,而这一数字相当于每月销售额的一半。而创立伊始,高朋“烧掉”的钱每个月都在几千万元左右。
于是,团购大佬们纷纷玩起了并不闭幕的融资游戏。互联网估值最疯狂的团购网站拉手网,在上线不到3个月,就敲定了RebateNetworks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A轮融资后的半年,拉手进行了B轮融资,共计5000万美元。4个月之后,完成C轮融资1.1亿美元,如今拉手网估值高达11亿美元。
“融资—烧钱扩张—再融资”的资本循环,一度让行业人士陷入恐慌。“还没有步入冬天,但是融资的环境在夏天就已经骤然变冷了。”
良莠不齐,缺乏行业诚信、欺诈普遍是当下团购网站的通病。细数中国式团购的发家史,自从2010年1月国内首家团购网站满座网出现后,美团网、拉手网等相继上线,具备资源优势的门户网站、SNS社区、地方分类信息网站、电子商务网站及地方报刊、新闻网络等也先后推出网购的平台,一时间,团购网站遍地开花的局面。
团购商品品类特色品类较少、团购商品服务质量缺失等问题对于吸引及留住消费者粘性存在巨大的障碍,尤其是芸芸无品牌的小网站,总让消费者“很受伤”。
资本寒冬来临:中国式团购何去何从
烧钱无度、疯狂广告、恶意公关、竞相挖角、裁员大潮……在光鲜的团购行业背后,隐匿着各种不为人知的勾心斗角。
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复制,从创业草根到行业品牌,从豪气地招兵买马到大规模收缩阵营,无不在彰示,中国团购行业或许要从去年那场疯狂扩张的商业大跃进抽身了。在大浪淘沙中胜出的赢家开始意识到,通过本地服务精耕细作才是团购的核心,而没有形成清晰商业盈利模式的团购大军只能为自己幼稚的冲动埋单。
那些在团购玩家的多轮融资中身影频频的资本家,如Tenaya Venture、Norwest Venture、金沙江投资、Rebate Network、泰山天使和CFF天使投资等VC们,也开始静静观看这一场变局:中国式团购,是落幕,还是新生?
上一篇:奢侈蹊径—国内奢侈品消费开启大门
下一篇:情绪与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