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商在多重问题下的挑战
文章类别:采购管理培训发布时间:2011年9月16日点击量:
2011年已进入第四季度,根据IMF预计,今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长4.4%,明年增长4.5%;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下跌以及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的增长人民币兑美元在过去6个月升值2.3%,但随着美元走弱,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大幅贬值。
这是中国制造商与供应商面临的多重问题,在这样的多重压力下,如何作为?海外买方又是如何看待面临的采购挑战及应对策略的呢?
中国不再是世界工厂
中国将“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作为今年对外贸易政策的大方向,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看来,出口虽然面临放缓的压力,但大趋势仍保持强劲。这主要得益于美欧经济继续复苏。短期内,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改变的迹象,有望继续支撑中国外需的增长。但显然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企业的竞争地位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那种劳动力密集型、低工资中国企业提供低价出口产品日子可能将一去不返了。中国的制造商和出口商们,为了找寻新市场,并在全球供应链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也都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途径为自己寻找下一个出口。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依旧是世界工厂,但已不再是血汗工厂。
有三个因素可以缓解中国薪资不断上涨的潜在影响。首先,提高之后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在欧美所售产品的最终价格中,仍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正如康奈尔大学(Cornell友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教授所指出的,中国出口商品的价值中,真正在中国国内创造的仅占10%-15%。“较低的增加值意味着,即使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也不会对制成品的最终价格有太大影响。”
其次,中国的生产率水平并非停滞不前。过去20年间,生产率大幅提升,使中国企业能够在最终价格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工人的薪资水平。中国的出口商已向价值链的上端移动,港口和公路的先进程度已堪与发达国家媲美,因此尽管薪资迅速上涨,出口仍实现了增长。
对买方而言,采购重心转移至中国内地,则既有优点也有劣势。法国服装零售集团博马努瓦的运营经理Umesh Mirchandani认为,在中国内地建厂有两项优势:当地政府为了吸引这类投资,推出很多鼓励政策;此外,工人们的住处离工厂仅20分钟路程,他们愿意每天赶早来上班,他们不介意领取较低的薪酬,因为内地的生活标准没有沿海城市高。
买方认为,当一家制造商迁往内地时,如果能将沿海地区的专业经验、思考方式及经营哲学付诸实践,企业发展当不成问题。
第三,随着中国工资水平的上涨,某些生产业务将转移到低工资国家,从而使全球价格保持在低位。比如一些企业将部分生产转移到了孟加拉、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
但是,将生产外包到低工资国家并非总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某大集团公司的代表就此发表了意见,他说:比如纺织行业,尽管可以在越南或其他国家制造产品,但是他们缺乏基本的制造条件。当地没有纺纱、珠饰,必须从中国采购所有配饰。因此,即使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但物流运输成本等其他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我想,中国在未来几年内,不会丧失在特定领域的统治性地位。”
买方多元化选择
提及汇率波动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买方表示,汇率波动对于贸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很多情况下都会提高买方的采购成本,但如果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能够很好的满足买方的需求,那么一定范围内的采购成本提高也是可以接受的。
瓯尚盈特诺(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百货采购总监曾金先生则表示,“目前,欧洲企业面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及美国企业。我们购买美元,并向供应商支付美元。如果欧元兑美元汇率保持坚挺,我们不至于最先承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而在选择供应商时,产品品质是买方选择供应商的时候最看重的一点。在品质能够获得保障的前提下,产品价格同样也是买方在选择供应商时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对于上述两点,有买方建议中国企业通过加强研发、更新生产设备、模式创新等手段使产品、服务的性价比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买方还表示,他们实际上倾向于和供应商建立起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而非短期的一两次的生意。在长期合作的情况之下,买方与供应商相互之间可以有更加深刻的联系与了解,有利于供应商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与产品。有重要买方的代表郑重指出:产品质量和交货准时这两点非常重要。“我们去年的数据显示,与往年相比,中国供应商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事实上,亚洲其他国家更加糟糕。中国供应商还是十分值得信赖的,或许买方会因为中国市场的信誉度而愿意接受小幅的价格上扬。”
除此以外,还有买方希望供应商增加他们的服务,包括研发、运输等。该买方代表谈到:“我们公司规模最大的户外家具部门正在与两三家最大的供应商洽谈,准备制定一项仓储方案,即在淡季制造产品,并为我们存货,以便货物准时离港,准时到达。这并不容易,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买方同时还表示他们对于寻找新的供应商也充满了兴趣,尤其当现有的一些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时候,这样的意愿会显得尤其强烈。可以预见,一批能够有效把握市场动向,率先推出新产品、新服务的中国企业,将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
上一篇:大企业长期保持成功的关键5步骤
下一篇:中国持有巨大美国债务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