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快速发展步步为营
文章类别:市场营销培训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2日点击量:
富士康万得城是欧洲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连锁大卖场,隶属全球第三大零售商德国麦德龙集团。此次试水中国市场,富士康向其抛出了橄榄枝。在“全城最低价”的诱人口号中,万得城在中国的首家门店于2010年11月17日在上海的淮海中路开业。作为合作伙伴,麦德龙与富士康共同出资成立了合资公司,其中麦德龙及万得城母公司创始人家族共同持有75%股份,富士康持有余下股份。开业前的11月4日,富士康总裁郭台铭亲临上海,为之预热。“富士康与麦德龙集团的合作,是富士康适应中国由‘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而迈出的第一步。”郭台铭的话语显示,此番介入家电连锁市场,富士康并非心血来潮。
万得城中国公司的首席战略官由曾任富士康科技集团通路事业群的首席财务官杨兆伦担任。富士康将作为最大的供应商之一支持万得城的销售。
万得城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汤旺涛对《望东方周刊》说:“与富士康之间的合作,是一个互相选择的过程。富士康是中国的知名公司,了解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在建店、发展规划、人力资源、本地化及政府关系的建立上均起到了作用。”
在富士康一盘棋中,引入万得城只是其中一着。可谓步步为营。根据规划,富士康的零售渠道分为五部分:第一是与麦德龙合作的万得城,担当在一线城市与国美、苏宁对抗的重任;二是进驻大型超市的“店中店”敢 创数码;第三是以赛博数码为主体在二三线城市开设的IT卖场;第四是覆盖三线以下城市的“万马奔腾”商店;此外还有电子商务网站飞虎乐购。2007年,敢创国际成立,负责富士康自有品牌产品渠道经营。富士康在大陆推出了130家敢创数码,以“店中店”的方式,在大润发、家乐福等大型卖场建立3C产品销售店。敢创数码初期主要在江浙地区布点,未来将持续向外扩建,也可能与其他大型卖场合作。
这张零售大网主要定位于五六线市场,与富士康目前分布在一二三线城市的另几种合资型零售连锁形成互补。2009年,富士康公布了雄心勃勃的万马奔腾计划,让业界为之震动。根据规划,富士康打算2011年在大陆开出1000家3C零售连锁店,到2014年开出1万家。万马奔腾项目分为三种类型的门店,直营店、富归店及社盟店。直营店由富士康从外部找人负责管理,富归店由老员工返乡开设,社盟店则允许品牌专卖店直接加盟。
2010年8月1日,富士康旗下酝酿近两年的B2C网站“飞虎乐购”正式对外上线,主营3C类产品。在建立零售渠道的同时,这些小型门店也将成为富士康的维修点、物流配送点。飞虎乐购网上商城原是面向富士康员工的“内部线上商城”,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正式对外公开,据称每月销售额已超过2000万元。飞虎乐购主页上称,该网站致力成为“全中国以及亚洲第一的电子商务企业”。 至此,富士康对各个零售渠道的布点基本完成。在富士康接连进入新渠道的同时,已有一定市场基础的赛博数码也正酝酿转型。赛博将在台北的IT产品集散地的核心区域建设一种全新业态,从创意到 设计,从研发制造到展示销售,涵盖了IT产品产业链的全过程。这种模式也将复制到大陆,从而拉开赛博成立10年来首次重大转型的序幕。为此,鸿海集团已拨 出21亿元专款,支持赛博进军IT百货领域。
而鸿海科技关联企业也将支持渠道事业的布局。2010年6月,泛鸿海体系正崴集团董事长郭台强(郭台铭弟弟)在股东大会上表示,旗下苹果专卖店StudioA已得到苹果总部核准,将在上海和江苏做第一阶段的准备,未来3年开店100家。
因为零售业务员工数量骤增,统领零售计划的富士康通路事业群董事长胡国辉新近在上海调换了办公场地。早在2001年,富士康就入主赛博数码广场,并一度大规模扩张,至2003年,门店数达53家,但由于营业额跟不上,2004年,赛博为了止血,不得不大规模关店。富士康进军零售渠道并非始于今日,却屡屡受挫。
富士康大陆员工已超过100万,随着劳动成本的提高,其核心制造业利润空间日益收窄,这促使富士康向电子零售业发展。
这是产业链延伸的关键部分。富士康的理想蓝图是,打通整个产业的上下游,从昔日的代工大王转型,构建一个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及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新商业帝国。
郭台铭已向股东明确表态:“富士康从设计、制造、零组件开发及制造,还有通路(销售渠道),做一条龙。”
从2002年开始,郭台铭即反复强调要把“制造的富士康”打造为“科技的富士康”。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富士康的科研经费仍然是上升的。
2009年,在著名的ThomsonReuters美国专利排名中,富士康以1060件美国专利的实力,名列全球25强的第14名,为华人唯一入榜企业。
同时,富士康将触角伸向了太阳能、环保、生物医疗、新一代移动通信等各个领域。此外,郭台铭还投资了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刘步尘、罗清启等专家认为,富士康要真正实现可持续转型发展,一定要走自主品牌之路,目前自建渠道的努力亦将最终导致自主品牌的生成。但有富士康内部人士透露,集团目前仍坚持只做代工、不做自主品牌的战略。
郭台铭在一次内部高层会议上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作用下,富士康不能再走100%外销的路子,而应将外销制造业向内销科技服务业转型。对地方政府而言,富士康的到来就意味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为此各地政府均争相给予多种优惠条件以吸引富士康落户。与战略转移相伴随的是地理上的迁移。多年来,有关富士康将从深圳内迁的传闻不绝于耳,2010年的大幅加薪事件成为最后的催化剂,促成了此次“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企业主动迁徙”。 工厂内迁不但可获取更廉价劳动力,也为打开内销市场、建设当地物流配送体系打下基础。
上一篇:童至祥:空杯心态,挑战生活
下一篇:中国网络发展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