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资本交接问题分析
文章类别:财务管理培训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6日点击量:
中国的民营企业经过一、二十年的拼搏,老总即将退休,巨大的财富,需要在两代人之间进行交接。中国的民营经济进入转折期时,资本与产业分离的趋势,也就无可阻挡的迎面而来。资本与产业的分离体现在两个维度—从横向看,产生更大的流动性;从纵向看,民营资本已经到了一个需要在两代人之间交接的临界点。上市了还好办,没有上市的怎么办?如何能够使这个交接的过程更加稳妥和安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对于产业的交接来说,资本的交接要容易些。而如何让资本永续保值甚至不断升值,而不让后代挥霍一空,依旧是个难题。毕竟“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不是那么容易破解的。借助金融工具,虽然不能解决后代不愿或不善经商的根本问题,但却能从客观方面确保资本的安全和有序使用,这就是信托。
在中国,已有一些人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陈逸飞在身前设立了逸飞投资信托公司,由其子陈凛掌舵,并成功操作多个投资项目(不过,这也使它看起来更像是PE,着重于投资功能,而非家族信托基金传统的财富交接功能)。
由于法律体系的原因,在中国,私人信托暂时无法大范围的开花结果。但是,由于此模式在国际已经极为成熟,国内的信托需求又日渐增加,中国引进私人信托已经有了足够肥沃的土壤。国内已有一些银行推出的私人银行业务中就涉及此领域。也有不少“富一代”构建了私人信托的雏形:把资金托付给家族或者朋友当中可信赖的人,由他们共同来决定资产的支取和使用。可以预见,私人信托会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企业家二代”—他们比父辈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厚的学历和更先进的理念,他们不满足于父辈赖以发家的简单制造业。他们利用从父辈的传统产业中抽离出的产业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并逐渐形成了一股资本新势力。
资本市场所具有的契约法治、股权退出等机制,正在促使家族企业走出“接班人非亲子不可”的困境,从而完成了资本从实业中“抽离”的动作;同时,资本市场的繁荣也让这部分“抽离”出来的资本有了投资的方向。
尽管道路尚未清晰,但开拓者们的身影确实熠熠闪光的。上文提到的逸飞投资信托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陈逸飞之子陈凛成为信托的掌门人后,选择了分众传媒、郁金香传媒和一兆韦德健身进行投资。对于家族信托基金投资进行股权投资在国内的近乎空白状态,陈凛颇有“先知”意味地说:“他们还没有认识到钱的流通性也是非常值钱的。”
光是浙江的闲散民营资本,粗略估计就应该近万亿,若能基于一定的圈层基础,形成更多类似“蓝海创投”的投资平台,链接起民营资本与产业,不仅辟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对家族资本而言,也有了诱人的投资去向,使其不至于不像一潭死水,渐渐干涸在通货膨胀的沙尘暴中。而这部分“企业家二代”,也将发展成为中国的“投资家一代”。
而近代中国十大商帮中赫赫有名的晋商在企业交接的问题上,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创新。他们将企业股份分为“银股”与“身股”(后者基本上相当于现代的员工股票期权制度):掌柜与伙计可以凭自己的劳动力顶一部分企业股份(“身股”),与财东的“银股”一起参与分红。“身股”不承担亏赔责任(相当于“有限责任”),但要对自己的饭碗负责。财东一旦选定了掌柜,就放权让其经营。“身股”制度和放权经营的理念放诸于今日的家族企业,仍有很大用处。
因此,如果家族内部没有很好的继任者,可以通过选拔和收入分配制度,将职业经理人纳入家族企业的获益范围,让职业经理人与企业的目标趋向一致,这不失为让家族企业成长的可行方法。
现今,家族企业在雇佣经理人主要有两个障碍:(1)经理人在有一定经验后可能背叛企业;(2)经理人有可能替代家族成员,成为实际企业控制人。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日系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请见右则链接。
值得提醒的是:职业经理人就算再负责,也不及优秀的家族成员给企业带来的开创性发展来的强烈。因此建议处于上升阶段的家族企业,应尽早培养合格的家族内部继任者;属于“现金牛”和“瘦狗”的企业,则可以通过建立合理企业内治制度,逐步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
巧妙设计集团股权结构规避资本交接风险
中国大陆没有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但可以预见的是,不远的将来,定会通过适当的法律途径来控制纯粹的财产遗传。在此情况下,大陆以外的许多商人成功规避遗产税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上一篇:正确理解企业业规范化管理
下一篇:有效利用媒体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