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中的战术战略
文章类别:市场营销培训发布时间:2012年2月3日点击量:
什么是企业的营销战略,战略与战术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可以形成巨大合力。简单讲,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上,聚集企业研发、生产、物流、营销多部门的力量,打一场轰轰烈烈的歼灭仗。
现实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的营销战略是发散的,形不成整合力。从架构上,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无内在联系,都要做好,都没做好;从手段上,公关、广告、促销、终端、渠道,各有一套思路,关联性不够高;从区域上,各大区之间缺少联动、各自为战,经验不能交流、队伍不能协同。
如果对战略的认识,仅停留在简单的战术层面,不能形成战略合力,那么营销的结果自然会让人大跌眼镜。
许多人知道战略来自于调研,却不知背后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有规范的调研部门,二是要有正确的调研方法。
不少企业对战略调研部门还缺乏深刻认识。
有些中小企业老板喜欢“凭企业家直觉”做事,在市场上看到什么,在酒席宴间听朋友说什么,自己就归纳出了战略构想。企业上了规模之后这样做就行不通了,一个人怎么可能行行是专家、战术细节都明白?
而调研方法也同样重要。经常看到企业开探讨会时,老板总是愿意先“抛砖引玉”,“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我是这样看的……”
这样的会议基本可以不开,因为一旦老板先说话,会议上马上会出现两种人。一种人是正找不到机会拍马屁的。给老板送礼没有机会,那么就利用给老板的观点打圆场,来进行“业务拍马”。另一种人,则认为老板“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对领导真心崇拜,既然老板想了,自己也就不用再费脑筋。
探讨会上领导一定要最后发言,多听少说、先听后说,学会基本的调研方法,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结论。防止批量出现专门投老板所好的人,坚定企业的错误决定。
任何一种战略都必须由具有可行性的战术来构成。
不懂战术会导致最严重的判断失真,战略的制订就一定会出问题。
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当时,红军军事最高决策者是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由于缺乏对一线战术的了解,李德照搬照抄所谓国外先进理论,制订了以“堡垒战”和“短促突击”为主的防御战略,希望“御敌于国门之外”。
但这种战略显然是没有考虑红军自身特点,缺乏战术支撑。在“堡垒战”方面,红军一无重炮二无钢筋水泥,凭借木桩和沙袋搭建的“半永久性工事”,只能被动挨打,敌人几发重炮下来就能炸掉我们一个营。在“短促突击”方面,红军还有不少人使用的是“汉阳造”武器——清朝张之洞时期的淘汰产品,而对手则大多是美式装备,这样还没冲到敌人阵地前,就已全部牺牲。
当时担当固守广昌南大门重任的彭大将军跳着脚地骂娘,指出这种战略是“崽卖爷田心不痛”的败家子作法,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与之相反,毛主席在制订战略中,会充分考虑到用什么样的战术来配合,是否符合红军的战术特点,这样就能使战略不再成为“空中楼阁”。
不懂战术不可以轻谈战略,这是一项基本原则,现实中却往往被企业忽视。没有营销实战经验,就敢制订营销战略,这就像没当过厨师却非要写菜谱一样,一颗白菜放一吨的盐,谁敢吃啊?
而当战略结果不如人意时,决策者总是在下属的执行力上去找原因,却很少检讨自己在战略制订时所存在的不足。细节决定成败,表面看执行细节只是下属的事,但决策者是否了解细节?是否将其纳入到战略制订的思维过程之中?
企业的营销战略是谈未来的事,既然是预测,那么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战略都有成功的可能。
经常看到有这种争论,有人说:“我这种设想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吗?”这是不对的。因为战略比的不是可能,而是最大可能。
通常我们会遇到三种情况:有A一定会推出B,我们称之为“必然事件”,即大概率事件;有A可能产生B,但也可能得不到,两者各占50%可能性,这是“或然事件”;有A很可能得不到B,这叫“偶然事件”,即小概率事件。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战略不能保证企业100%成功,但它一定是追求最大概率事件的发生。不能因为小概率事件的存在,就孤注一掷。这是因为企业在营销战略上的投入往往和曹操一样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战略制订不可心存侥幸,更不能反复折腾。